走在一條有書的路上

自有印象以來,家裡的書就很多,童書、文學到工具書都有,有時還會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書。像小時候頑皮,總喜歡趁大人不在家,打著尋寶的名義翻箱倒櫃,曾經從床頭櫃內發現一套皇冠出版、小碎花封面的張愛玲小說,或是在衣櫃裡翻到一本《魯迅小說集》、一套梁實秋的《雅舍小品》。寶沒挖著,倒是記了很多不是那年紀會知道的書名和作者。後來,書實在太佔空間,才開始陸續清理,看到那滿車待載走的書,忍不住向家人開玩笑:「雖然和書香扯不上關係,但我們算是在書堆裡長大的吧。(笑)」

在社群網站Matters上看到很多討論閱讀器的文章,說它輕便、舒適,以及少了實體成本,價格相對便宜。平常聽的Podcast節目主持人也提了一個令人不得不贊同的觀點,他說:「讀書不是與生俱來的。」是隨著時代演進發展出來的技能,就像機器取代人工,在講求便利的時代裡,紙本也會慢慢被淘汰掉吧。儘管明白這些道理,我還是忍不住堅持老派的書本,喜歡可以隨手翻閱的感覺和紙張特有的氣味,以及那精緻的印刷封面,彷彿拿在手中的是個小世界。

B1

自己也常思考是如何定義書,即使對書沒有功利的苛求,並不是每本書都值得讀,甚至有些書需要足夠的歷練才能體會,不然像極了網美到風景區打卡,單純在走馬看花。年前掃除時,又整理了家裡的書。抬頭看著排滿整櫃的書籍,其實好多書都不再閱讀,但經過一次又一次除舊布新,它們總會留下。小心翼翼地將整格的書依序搬下來,用抹布擦拭掉櫃子堆積的灰塵,待濕氣散去,再慢慢的將書物歸原位。過程裡,莫名想起美劇《The Good Doctor》的一段劇情,主角墨非和他人說起已逝的弟弟,先是摸不著頭緒說了那天的天氣和氣味,最後才提及自已的弟弟。看著這些留下的書,不禁覺得和劇裡無關緊要的片段有幾分相似,內容不是重點,而是書本身代表記憶的標記點。例如那套泛黃到不行的哈利波特全集,是我第一本純文字小說,一度狂熱到年年追著作者發行的進度收藏,家人還特地在第一時間買了大結局給我當驚喜。又或者那本大仲馬的《三劍客》是參加一場重要的畢業典禮時,在學校書店挑選的,而那套很厚很厚的《基督山恩仇記》和《三國演義》,是從不愛看書的外公,唯獨帶來推薦給孫子讀的書。旁邊書架上還有兩本如今覺得羞恥的《暮光之城》,則是奶奶贊助零用錢購買的。

另外有幾本絕版書,一套缺一冊的《格林童話》和幾本世界名著。《格林童話》在手機和翻譯機都未普及的年代裡,陪我度過了小學時光。當時學校的抽屜除了課本和字典,還有這兩本。每到下課時間,便自動自發從抽屜裡拿出這套書來嗑,我就是在那時知道"漢斯"原來在格林童話裡是菜市場名。長大後,一直想補齊整套書。可惜將軍出版社已不在,唯一一次是逛二手書店看到聯廣出版同個譯者的書,但書店不願意分開販售,沒想到這一遲疑就真的錯過了。(關於這套書:https://tysharon.blogspot.com/2020/07/blog-post_13.html)

B1

在接受純文字的小說前,我有過一段無理取鬧的過渡期,既希望故事不是濃縮版,又不能沒有插圖。家人拗不過我,只得陪我到書店挑書,在世界文學分類的書架上,找到了商務出版的《小婦人》,和一般的書不同,它用插圖來補充註解,重點還是彩色的呢。不過後來焦急知道女主角喬和羅傑到底會不會在一起,到追續集時,已經不管有沒有圖畫的原則了。

B1

直到現在,每個月總會選上幾本書來讀,但一忙碌,買書也只得網上訂購,書店和圖書館反而成為久久才去的奢侈休閒。而書的形式也不斷改變,從演算法關聯到網路推薦,以及有聲書和重點評書的興起,像這樣能對書有的回憶,有天會隨著紙本不在而消逝吧?


付上一首和書有關的電影《The Bookshop》插曲

平凡女子 Written by:

Hello! I'm Jun.這裡分享我的學習筆記/書評/影視紀錄。另外我還有 Plurk方格子,歡迎追蹤。若喜歡我的文章願給予鼓勵,可用 綠界科技斗內like pay打賞LikeCoin每月訂閱的方式贊助,你們的支持都是我寫下去的動力,感謝你 ;)
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